2025年, 第39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 全选
    |
    聚焦医改
  • 李肖霖, 吕晖, 江慧, 杨淑洁, 张玉玺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DIP付费对资源配置以及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断时间序列方法,分析DIP付费实施前后某三甲医院绩效考核病种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资源配置方面:DIP付费实施初期,各病种的次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天数均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次均住院费用分别减少6053.91元和4496.22元,随时间延长部分病种的平均住院天数呈上升趋势(P<0.05);医疗质量方面:DIP付费实施初期,各病种的院内死亡率均未显著增加,随时间延长部分病种院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DIP付费在实施初期有助于资源配置优化,且对医疗质量无负面影响,但DIP付费的长期效果不佳,对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质量可能有一定负面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 赵展, 白洁, 何敏媚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我国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相关的33份政策进行量化评价,提出完善我国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建议。[方法] 利用文本挖掘和PMC指数模型对我国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结果] 我国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相关政策PMC指数的平均值为6.67,33份政策中有11项政策被评为优秀,22项政策被评为可接受政策。一级指标的均值提示,政策整体上在政策评价、政策工具等方面得分比较高,在政策层级、政策内容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结论] 我国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相关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改进空间。建议提升政策层级,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丰富政策内容,鼓励特色化与多元化支付创新;强化前瞻设计,建立中医特色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夯实保障基础,强化技术与人才核心支撑。
  • 软科学研究
  • 姜城蕾, 孙先红, 宋国强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各省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医疗卫生支出最大效益的方法。[方法]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用空间相关性识别各省份卫生支出效率的相互关联关系,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财政分权等因素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影响。[结果]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整体效率值为0.751,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全局莫兰指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财政分权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直接效应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间接效应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结论]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财政分权、人均GDP、失业率会抑制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提升,城镇化、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低文盲率会促进效率提升。
  • 李星辰, 范涛涛, 陈相如, 罗琪, 张文龙, 饶远立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也是中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增效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锚点。目前,我国中医药健康产业仍面临创新与研发能力不足、协调和整合体系有待完善、低碳化绿色发展有待提升、高质量嵌入国际文化体系乏力、共享范围和要素基础亟待重视等堵点。基于此,提出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通过培育科技创新新质动能,增强赋能效力;建立协调融合发展体系,加强中医药保障;鼓励绿色低碳持续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构建对外话语价值体系,助推中医药传播;完善服务共享体制机制,满足就医新需求等多重路径,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 王子怡, 蔡解语, 杨一凡, 刘保华, 赵苗苗, 王佳慧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24-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量我国失能老人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失能老人生命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运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基于EQ-5D-3L量表测量中国居民生命质量效用值积分体系,对最终纳入研究的4688名60岁及以上失能老人的生命质量进行分析,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失能老人健康效用值范围为-0.167~0.686,中位数为0.462。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慢性病种类、失能等级,“行为与生活方式”中的饮酒、睡眠时长、体检,“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婚姻、家人经济支持,“生活条件”中的房屋类型、房屋整洁程度,“宏观政策层”中的地区、城乡对健康效用值具有影响。[结论] 当前我国失能老人生命质量有待提升,健康生态学理论的5个维度均存在影响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的因素,可从多维度对失能老人进行综合干预,以提升其生命质量。
  • 蔡晗, 褚玉晶, 张颖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31-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家庭支持与社会医疗支持对老年人生理健康影响及其性别差异,为制定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升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8年CLHLS的横断面数据选取10662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支持和社会医疗支持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家人同住(β=2.394,P<0.001)、及时就医(β=2.007,P<0.001)、家庭年收入(β=1.16×10-5,P<0.001)、年度体检(β=2.063,P<0.001)、医保类型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女性老年人对家庭陪伴和年度体检的敏感度高于男性,而男性老年人更依赖于优质医疗资源。[结论] 家庭支持和社会医疗支持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在未来政策制定中应予以考虑,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支持服务。
  • 老年健康
  • 刘贵珍, 马利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3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慢性病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的263名慢性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不同维度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社区居家养老慢性病老年人生理机能(PF)得分(58.46±33.29)高于机构养老慢性病老年人的得分(43.29±33.92),P<0.05。其余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构养老慢性病老年人生理机能有待提高。对于机构养老的慢性病老年人,各自变量对其心理健康(MCS)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是影响其生理健康(PCS)得分的主要因素;而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慢性病老年人,性别和子女数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MCS)得分的主要因素,性别和年龄则是影响其生理健康(PCS)得分的主要因素。
  • 卫生法制
  • 戴汝馨, 吴志红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40-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基于行政法学视角,提出当前整治代孕乱象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两方面:一是制度层面,依赖低位阶部门规章,存在规范供给缺失、处罚力度疲软、规制主体有限三大缺陷,导致核心违法行为难以精准打击与有效威慑;二是实践层面,代孕中介高度隐匿且具备反侦查能力,执法部门发现难,同时,代孕产业链跨领域、跨地域特征显著,现行分散化监管模式导致难以形成执法合力。为破解困境,文章提出2条路径:一是从顶层设计完善规范制度体系,制定高位阶专门法,确立全面禁止原则,系统性拓宽规制主体至全链条各环节,并配套设定更严厉、与违法收益相匹配的处罚措施。二是创新执法实践模式,核心在于集中打击代孕中介以中断产业链;同时,依据分环节监管模型,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责边界并建立协同机制,对信息传播、医疗行为、非医疗主体及跨区域问题实施分类监管与联合执法,构建长效治理格局。
  • 成依然, 罗刚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46-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定性出发,梳理学界对其属于药品缺陷抑或固有风险的不同观点,论证“固有风险”定性更具合理性,分析了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法律责任适用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结合侵权责任法理,提出“混合归责模式”,即针对不同情形分别适用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或公平责任原则。并通过完善立法、推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赔偿基金和推行强制责任保险等配套措施,以期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合理分配医疗机构的法律风险,推动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机制的体系化完善。
  • 卫生管理
  • 孙彩云, 王文杰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5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取消药品加成、按病组分值付费政策对门诊、住院次均费用的影响,对比两项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推进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对比两项政策实施前后该医院门诊、住院次均费用的增幅及结构变动。[结果] 取消药品加成后,该医院的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年均增幅分别为3.32%和0.73%,结构变动度分别为24.85%和23.40%;按病组分值付费改革后,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年均增幅分别为1.93%和0.59%,结构变动度分别为10.12%和23.59%。[结论] 取消药品加成及配套的价格调整政策对次均费用的结构影响较大;医保支付改革驱动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达到调结构、控费用的双重目标。
  • 卫生服务
  • 葛奕杉, 朱平华, 张亚娟, 杨海秀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5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结构和动态演进规律,并分析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等方法评价2015-2022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空间上呈“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2015-2022年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效应,以“高-高”“低-低”集聚类型为主;医疗机构数和诊疗人次与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关联度最高。[结论] 东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存在地区间差异,并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地区应贯彻协同发展理念,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高水平耦合协调实现路径。
  • 卫生经济
  • 丁志伟, 周小平, 王琦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64-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住院费用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完善DRG支付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三甲专科医院2023年1月-2024年12月6269例肺癌住院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筛选费用影响因素,运用E-CHAID算法进行DRG分组,以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变异系数(CV)评价分组效果,分析超额病例特征。[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与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数量、合并症数量、是否危重症等显著相关(P<0.001)。多元回归确定手术个数、住院天数为核心影响因素(P<0.001)。E-CHAID算法生成11个DRG分组,组间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CV均值0.34,分组合理性良好。超额病例110例(1.75%),集中于手术个数≤1、住院天数≥15天且合并症>5个的组别(35例),高权重组未出现超额,提示费用标准与资源消耗匹配度高。[结论] E-CHAID算法有效识别了肺癌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并实现科学分组,可为DRG付费标准制定和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量化依据。
  • 周利琴, 雷晓盛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69-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公立医院门诊与住院费用的结构变动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我国2012-2021年公立医院的医疗费用数据,运用结构变动分析法对医疗费用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我国公立医院门诊与住院费用的结构变动度最大值均在2017年出现,分别为5.41%和7.43%;门诊与住院费用中,药费的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但拉动力较小;卫生材料费的比重显著上升,其结构变动值呈正向变动,拉动力最大;反映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手术费和护理费等项目占比有所提升。[结论] 公立医院药费控制效果明显,医疗费用内部结构得到优化,需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关注卫生材料费的变化,并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深化医改。
  • 卫生资源
  • 宋广, 赵妍, 闵厅, 王文鑫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74-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8-2023年甘肃省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运用DEA-Malmquist 指数模型和熵权灰色关联法,时空结合对甘肃省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及服务能力进行分析。[结果] 从静态角度看,综合效率低,规模效益递减导致总体效率下降;从动态角度看,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从空间角度看,河西和民族自治州的服务能力最低。[结论] 甘肃省中医药卫生资源存在投入高产出低,技术和规模效率制约中医药资源发展,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通过动态监测和精准投入协同;保障技术规模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通过结构性调整,优化全域资源配置整体效率,从而推动中医药服务均等化,助力“健康甘肃”战略实施。
  • 医疗保障
  • 郑江山, 王军永, 刘霞, 王力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79-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和空间演变特征,为促进两系统之间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医疗保障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Arc Gis 10.8分析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情况及其空间演化特征。[结果] 2013-2022年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总体均值跨度在0.385~0.564,多处于中层次协调(磨合期),各省份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结论] 我国医疗保障水平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需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促进两系统协调发展;深化医保制度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鼓励加强地区合作,发挥耦合协调度空间溢出效应。
  • 闫云丽, 杨伟玥, 张俊霞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84-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SWOT分析法,梳理了我国惠民保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惠民保具有普惠性、政府参与支持和衔接医保等优势,具有死亡螺旋、主体联动性不足、管理运营效率欠佳和保障范围及水平有限等劣势,具有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和科技赋能等机会,以及市场竞争激烈、保险公司盈利压力、公众认知不足、与基本医保衔接不畅等威胁。建议从政府层面保障惠民保政策的稳定、加强对保险行业的监管,从行业层面优化惠民保产品、提升服务水平,从社会层面通过适度的宣传提升公众保险意识、增强民众信任感以促进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
  • 调查研究
  • 常丽, 许兰, 钱晓娟, 郝玲
    卫生软科学. 2025, 39(7): 90-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800.2025.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分级诊疗背景下盐城市基层医生常见病诊疗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盐城市各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星开展线上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层医生的基本信息和常见病诊疗能力两部分。[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27份,33.94%的基层医生学历为中专及以下;31.80%的基层医生无职称;10.70%的基层医生拥有乡村医生证,13.15%的基层医生无执业资格。在纳入分析的327名基层医生中,仅有85.32%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具备了常见病的诊断识别能力,68.81%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具备了常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能力,81.04%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具备了常用药的使用能力;仅有63.61%的基层医生认为自己具备了常见病诊疗服务能力。盐城市基层医生X线检查、心电图结果解读能力以及急救药物使用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能力与其他常用药使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城市基层医生队伍缺乏高素质人才,常见病单项诊疗服务能力不足;城乡基层医生常见病诊疗服务能力趋同,但存在技能断层现象;盐城市基层医生常见病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应重构基层医疗定位,向“防-治-康”一体化转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